燥证这痢,里急后重,日虽数十次,精神不衰,喜饮清凉。五音指宫、商、角、微、羽,以应人身五脏也。
姑无论其舌之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、干润、燥裂、芒刺满口、红白相间、黄黑相兼,统以阴阳两字尽之矣。干于心者,两眦受病。
按胃痛一证,有饮食、寒热、虚实之别,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,当于胃中往来之气机上理会方可。[眉批]知非氏曰:唇字从辰从口,其气机从寸地而发至于辰,辰为春三月,于卦为夬,阳气上胜之象,唇口即其部位也。
如黄连玉竹阿胶汤,清燥汤,甘桔二冬汤之类。法宜宣散,如桂枝汤、羌活附子汤、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。
以此分处,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,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。按胀满一条,诸书分别有肤胀、腹胀、水胀、气胀、血胀、盐毒之名,总无一定之旨归。
须知肿缩二字,即盈虚之宗旨,肝气有余便是火,即囊丸肿的实据;肝气不足便是寒,即囊丸缩的实据。钦安分惊为一证,以为正气衰微,神无所主,法宜扶阳,与《内经》吻合,自是方家举止。